成都地区葡萄成熟期集中在每年7~8月, 上市集中, 上市时间短, 市场竞争较大, 很难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设施栽培已成为现阶段成都地区葡萄的主要生产方式, 但栽培设施简单, 其保温、增温效果不好, 同时大棚葡萄灌溉多采用沟灌, 用水量多, 耗时耗力, 而且水分蒸发量大, 导致棚内湿度过高, 葡萄病害严重, 使葡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制约了设施葡萄的快速发展。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设施大棚葡萄提早成熟栽培技术, 为全省葡萄产业高效、持续的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1 种植密度控制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 在土地平整后的温室大棚中, 将葡萄苗定植在定植沟中, 定植后浇水、泅透, 株行距为 (1.5~2) m× (2~3) m, 种植密度100~120株/667m2。
2 土肥水管理
新建大棚深翻土壤50~60cm, 按500kg/667m2油饼、2000kg草炭、500kg粪肥与30~50cm土层混匀, 用1000kg/667m2菌渣旋耕20cm。在大棚内铺设滴灌装置, 除有机肥外, 土壤追肥均采用滴灌施肥。
葡萄成龄后于1月初萌芽前, 按尿素10kg/667m2滴施萌芽肥;于葡萄展叶后, 大棚内挂CO2气肥以增加大棚内的CO2浓度, 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于4月底着色前, 按钾肥25kg/667m2滴施转色肥;于6月底采果完后, 按磷酸二氢钾肥15kg/667m2滴施, 同时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类药剂以控稍和促进花芽分化, 并叶面喷施保叶剂保护叶片;当进行根外施药防治葡萄病虫害时, 多年生栽植的葡萄在开花前于药液中混入0.1%~0.2%的尿素, 多年生栽植的葡萄在开花后于药液中混入0.1%~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于10月葡萄落叶期, 在种植行一侧距葡萄主干1m处开沟施基肥, 沟宽20cm, 深30cm, 隔年换行。每667m2施油饼250kg、草炭250kg, 土肥混匀并于沟内泅透水。
3 树形及结果母蔓的管理
树形为单干双臂形, 主干高约1m, 采用大“Y”架式, 两臂成110度角展开, 完成葡萄架面生产带、挂果带、通风带的设置;农历“立冬”之后的一周内进行修剪, 采用长短梢结合的修剪方式, 依据树势和架面选留适当旺梢进行长梢修剪。留7个芽节, 作为第2年的结果母蔓;选留适当弱梢进行短梢修剪, 留1~2个芽节, 其第2年抽生的枝条作为营养蔓, 可作为第3年的结果母蔓;选留的枝蔓应尽量靠近主干, 同时选留的弱梢应尽量在旺梢后面以避免结果部位外移。
4 花果管理
采用数字化管理办法, 如按产量1000kg/667m2、栽植104株/667m2、一串果0.7kg、一枝一穗计算, 每株葡萄有结果蔓13~14条;为保证果实有足够的营养供应提高果实品质, 按结果蔓与营养蔓4∶1配置营养蔓, 即一株葡萄有营养蔓3~4条, 可根据树势及架面适当调整结果蔓和营养蔓的数量;开花后即对结果蔓摘心, 一枝一穗, 蔓间距为20cm。
5 温度控制
农历“小雪”过后, 使用0.5%单氰胺水溶液点芽打破休眠, 并进行筘棚。同时在温室内铺设反光膜, 于温室内部葡萄架上方拉一中间膜, 并在温室内配置火炉、浴霸灯等增温设施, 按每667m210个以对大棚增温, 维持白天温室内温度不低于16℃, 夜间温室内温度不低于6℃;后期随外界温度升高, 逐渐撤掉增温设施、中间膜, 并做好棚膜揭盖工作, 控制温室内温度不高于30℃, 葡萄开花结果期, 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 不要超过30℃, 夜间温度控制在15~18℃。
6 病虫害管理
每2~3hm2设置1盏杀虫灯, 黄板30片/667m2, 对葡萄生长期易出现的多种病虫害按传统施药方法做好防病治虫工作:萌芽期、修枝前用3度石硫合剂进行喷雾。花前、花后各喷波尔多液 (生石灰0.7kg+硫酸铜1kg+水200kg) 1次, 相间20d;发病前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粉锈宁等农药做好相关病害的预防工作;发病期用代森锰锌、科博、百菌清、大生等农药减轻相关病害;病虫害严重时, 使用相关农药进行治理。
7 结束语
本技术通过降低种植密度和控制产量, 给予果实充分的光照和营养, 从而提高了葡萄的品质。葡萄果形整齐、紧凑饱满, 色泽浓艳, 含糖量高, 糖酸比适宜, 风味极佳。另外在温室内铺设滴灌设备, 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减少水肥施用量, 省时省工, 同时避免了沟灌带来的棚内湿度过大, 病害严重的问题, 增产增收。在大棚温度控制上, 冬季比常规温室葡萄栽培的温度提高了2~5℃, 实现了葡萄的早萌芽、早开花、早坐果、早成熟, 按此技术栽培出来的葡萄较常规温室葡萄栽培早成熟30d左右, 较露地葡萄栽培早成熟50d左右, 具有产量和品质稳定的特点, 实现了葡萄栽培连年高效优质早熟稳产的目的。
钟奇等《四川农业科技》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