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及危害症状
桃黑斑病病原为链格孢属真菌,是果树病害中的常见病原菌,寄主广泛,可引起苹果、梨、杏、李等多种经济林作物的果实病害,枯枝、落叶、病果、僵果都会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危害桃树的主要部位是果实桃尖。发病时果尖比正常的高而宽,开始呈乳头状,接着产生稀疏红点,形成红尖,下部有黄色晕圈。红色密度逐渐增大,形成红斑。桃尖组织坏死后,形成褐色病斑,并有不明显轮纹,其上很快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采收前病斑最大可扩展到5~6厘米。1995年,中国河北省首次报道了该病害的发生,曾在河北省深州市和辛集市发生和流行严重,降低了蜜桃的产量和品质。
2. 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该病原菌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片中越冬,到第2年春季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从皮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其后进行多次再侵染。分生孢子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高峰期从夏至节令后1个月,孢子量迅速增加,此时果实并未开始膨大,病原菌潜伏在枝条上。第二高峰期在秋分节令前后,桃果实进入二次膨大期,此时果实生长快,易感病。果实侵染后一般7月开始发病,引起黑斑病,造成果园减产或贮运过程中腐烂。
3. 防治措施
桃树黑斑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果实膨大期,10%苯醚甲环唑(世高)4000倍液、250克/升戊唑醇15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均可对桃黑斑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付丽,曲健禄,杨晓宏,范昆 落叶果树 2018,50(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