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棒孢霉褐斑病分布于四川、贵州、广西和湖南,推论适生地覆盖全国大部分柑橘产区。
【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上,贵州偶见为害成熟的当年生春梢和果实。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直径为3~17mm,一般5~8mm。发病初期叶面散生褐色小圆点 (一张叶片上常出现1或数个,少数叶上可多达10余个),此后渐扩大透穿叶两面,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褐色稍凹陷,病斑外围具有十分明显的黄色晕环。在柑橘树溃疡病发生区,此病斑易与其相混淆,应注意识别。天气潮湿多雨时,病部长出黄褐色霉丛,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孢子。与此同时,病叶黑腐霉烂。气温高时,叶多卷曲,且大量焦枯脱落。由于品种不同,上述症状的表现程度有所差异。
果实和梢上病斑多呈圆形,褐色内凹,直径为2 ~4mm,病斑外缘微隆起,周围无明显的黄色晕圈。果上病斑较光滑,木栓化龟裂程度小,隆起度及火山口中凹均不似溃疡斑突出,以相区别。
【防治方法】
1.加强农事管理 抓好肥水管理和修剪,培育壮树,增强寄主自身抗性。
2.药剂防治 结合防治矢尖介壳虫和红蜘蛛,加入70%甲基托布津、70%代森锰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 000倍液喷雾,效果良好。
《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