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来源:瓜果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发布日期:2018/12/4 15:57:33 浏览次数:

 一、建所历史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8月,是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系和农药系为基础,首批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五个直属专业研究所之一,时有在职职工116人,设有植物病害、农业虫害和农药等三个研究室,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机构。1970年初,研究所病虫研究部分搬迁至河南、农药研究部分搬迁至重庆;1979年从河南、重庆搬回北京。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整建制划转研究所。1992年,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学科划转至研究所。2013年,依托研究所的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投入使用。研究所在农业部组织的“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第二,专业排名第一。2013年,研究所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研究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2016连续五年科研院所评估中,研究所位居人均实力第一。

  二、科研团队

  现有在职职工239人,其中科技人员 226 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 94.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59 人,占科技人员的比例达到 70.4%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178 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 78.8%。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1 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2 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2 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7 人(个),入选“万人计划”4 人,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 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为龙头、高级科技人员为主体、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贮备丰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研究所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第一批试点研究所,作物真菌病害流行与防控、作物病毒病害流行与控制、作物细菌病害流行与控制、粮食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经济作物虫害监测与控制、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农田杂草监测与防控、草地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农药化学与应用、生物杀虫剂的创制与应用、生物杀菌剂的创制与应用、农业入侵生物预防与监控、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与管理和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14个科研团队全部进入第一批试点。2014年,研究所新增作物线虫病害流行和防控和天然产物农药生物合成与调控机理两个创新团队;2015年增设土壤有害生物综合防控团队。

  三、科研领域和重要成果

  研究所设有植物病害、农业昆虫、农药、生物防治、植保生物技术、生物入侵、杂草鼠害与草地植保7个研究室,全面涵盖了当今植物保护学科的内容,形成了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农药、杂草鼠害、作物生物安全等5个院级重点学科领域。

  近年来,植保所主持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课题)242项(包括新增100项),可支配经费1.55亿元。 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项(2017年新增9项),课题10项;  “973”计划课题 4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5项; “948”计划1项; 转基因重大专项6项;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0项,2017年新增立项32项;农业部其他财政专项 34项(包括23项国家(部门)行业标准),农业部财政专项31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1人。

  近年来,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3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8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奖10项。“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与监控技术“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26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和获新品种保护6个,获得农药登记证28个,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20项。

  建所以来,累计发表论文7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000余篇。2016年发表SCI论文281篇,其中院选院选SCI核心期刊发文数 183 篇,院选顶尖SCI核心期刊发文数 5 篇。我所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多, 彰显了我所部分科研团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科技平台

  研究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植物保护科技平台体系。建成了由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学科群)、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中美生物防治合作实验室、MOA-CABI作物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植物保护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依托我所建立的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植物抗病虫性及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为主体构成了科技服务平台。河北廊坊、内蒙锡林格勒、河南新乡、甘肃天水、广西桂林、吉林公主岭、山东长岛和新疆库尔勒8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基地)的植物保护科技支撑平台体系已初具规模。

  五、国际合作

  研究所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2012年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命名。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德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国际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国际马铃薯中心(CIP)、欧盟、CABI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展了科技合作;主持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项目经费8000余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150多种次天敌昆虫资源和一大批生防菌株及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抗病虫种质资源等;向第三世界国家如朝鲜、老挝、缅甸、蒙古和阿富汗等国家进行技术输出和技术培训。2004 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与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70 余次,接待国外来访近 2000 人次,聘请17 位高端专家为客座教授 , 其中两名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同时,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选派出访专家近 600 人次。

  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孔明、周雪平等 28 名专家 68 人次分别在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国际植物病理学会、国际转基因生物安全学会、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以及在 Plant  Physiology 、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 Virology   Journal 、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等国际期刊担任副主编或编委。

  六、科技开发

  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兴农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大力示范推广科研成果。2009年以来,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研发主要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等176项,其中93项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左右,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持续有效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廊坊农药中试厂为龙头,中保绿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载体,组建了“中保兴农种业公司”、“中保科农生物公司”、“中保益农物业管理公司”和“中保御京香餐饮公司”等子公司,促进农药厂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全年销售额已达到2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4年通过与阿里巴巴和天猫这2个国内最大的B2B和B2C电商平台合作建立中保官方旗舰店,将有力推动中保品牌和技术品牌的建设,为解决“服务好最后一公里”这一国家农技推广服务思路增加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利用植保所资源优势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进千万家”的理念,为变革中的中国农村乃至城市迅速提供最专业的植保服务和作物解决方案。

  七、学会与期刊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挂靠研究所,与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和《植物保护》等期刊。

八、所训:勤勉  精诚 求实 创新

 

网址:http://ipp.caas.cn/index.ht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9:00-18:00)
0371-65330927
中国瓜果科技信息交流QQ:2039766519
邮箱:zhongguoguacai@ca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