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晚熟荔枝因其独占我国荔枝“价格高地”而受到当地政府和果农的高度关注,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到2016年生产面积达1.6 万hm2 多,产量为1.3 万t。虽然泸州地区荔枝晚熟优势十分明显,但在生产上仍然存在着产量不稳定、年际波动显著、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过度集中、老果园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其中老果园多为树体高大、果园密闭、果品质量差的果园,管理难度大,病虫害防冶难等。因此,必须对树体结构进行改造,以培养适于高效管理的树形,同时针对品质较差的品种通过高接换种进行改良。
1 泸州荔枝密闭荔枝园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单一,销售压力大
泸州荔枝成熟时间较晚,具有发展晚熟品种的优势。但因前期以种植大红袍荔枝为主,而优质晚熟的荔枝品种较少,成熟期过于集中,同一时间段的产量相对过剩,给销售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病虫害严重,产量低
荔枝密闭果园种植密度大,树与树之间的枝条容易交叉生长,植株为争夺阳光而出现直立徒长,互相挤压,进而形成树体高大的密闭园。密闭园枝叶密闭,通风透光差,有利于病虫的发生和危害,最终导致结果母枝弱,养分积累少,成花坐果差。此外,高大的密闭园容易出现结果部位上移,和平面结果,使荔枝园产量降低,果品质量下降,售价低,效益差。
1.3 果农积极性下降
密闭阻碍了果园的通风透光,影响了果实的品质和口感,降低了商品价值,导致价格下跌,大部分专业果场、果农利润很低,甚至连续亏本运行,生产积极性下降。因此,大部分地区出现大片砍树毁园现象。密闭园效益的降低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导致栽培管理更加粗放,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进一步降低,从而让投入与产出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2 密闭荔枝园的重回缩改造
2.1 回缩时间
根据泸州地区气候特点,建议将荔枝重回缩时间选择在春季,以3 月份为最佳。此时进行荔枝重回缩,极易抽发新的枝梢,而此时泸州的环境气候等适宜培养健壮、老熟的枝梢。
2.2 回缩高度
对树干直立或老弱树需复壮更新的果园,通常重回缩高度选择在离地面0.8~1.3m。尽量保留一枝作为“引水枝”,等到已回缩的树抽出2 次梢并完全老熟后,再锯掉“引水枝”。
2.3 树干防晒
重回缩后树干容易被晒裂皮,进而影响到果树正常生长,因此一定要注意防晒。生产上用带叶的枝桠遮挡、或者用防晒布条及条状的遮阳网螺旋缠绕,均可起到较好的防晒效果。此外,重回缩的切口要包扎薄膜保水,防止裂皮并促进新芽萌发。
2.4 肥水管理
在重回缩修建前15~20d 左右要施一次肥,根据树冠大小确定施肥量。重回缩后施肥应遵循勤施薄施的原则,年施3~6 次,每次施肥量不宜太大,有机肥配合化肥施用,化肥以氮肥为主。如果新梢抽出后较纤弱,为增强枝梢质量,可叶面喷施叶面肥,7~8 月遇到干旱应及时浇水抗旱。
2.5 防虫保梢
为保证重回缩后枝梢的质量,减少尺蠖、卷叶蛾、毒蛾等害虫对新梢的危害,建议每次枝梢喷两次药,即分别在刚开始萌动抽出时和转绿时各喷一次药,可选用敌百虫、绿福或灭幼脲等进行防治。
2.6 疏枝整形
大荔枝树重回缩后抽枝能力特别强,通常第一次梢就可抽发数十个芽,芽与芽之间的密度特别大,如不进行适当的疏枝,新梢容易因为密度过大而变得很弱。通常每株树留15~30 个枝条即可,尽量每个方向均匀分布,便于下一步高接换种或者培养矮化的树形。对于重回缩后不需要高接换种的树,中间可以少留或者不留枝条;如果需要高接换种,中间可以适当留几个枝条作为高接换种时的“引水枝”,待接穗第一批梢老熟后再剪掉“引水枝”。
3 实例分析
汪坳农场位于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境内,地处北纬28°54′02.99″,东经105°34′02.18″,海拔高度为339m 左右,坡度为20~40°(梯田式果园)。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年均温18.0~18.6℃ ,≥10℃ 年积温为5735.7~6230.0℃,年日照时数1288.6~1400h 左右,无霜期350d 左右;年降雨量1142mm,相对湿度84%。果园品种为大红袍荔枝,树龄约60~100 年。
3.1 改造前概况
果园密闭,株行距约为5m×5m,仅树体表面挂果,内膛枯枝多。树体高大,株高在11~20m 之间,平均胸径为37.28cm。病虫害严重,尤以荔枝蝽最为严重,平均每株树椿象数量为70 多头。生产经营情况为产量低、品质差、管理难、收益低,是较为典型的密闭低产果园。
3.2 改造情况
重回缩时间为2016 年3 月14~16 日,回缩高度在1.0~1.5m 之间,回缩后切口用伤口涂抹液处理。回缩后全年施3 次肥,其中施有机肥1 次,氮肥2 次。第一批梢抽出时间为5 月上旬,抽梢数量较多,在转绿之前及时进行疏芽,留芽数量偏多。
3.3 改造后成效
树势强,枝条壮,叶片深绿,第2 年便可通过高接换种进行品种改良。枝梢数量在30~80 枝(有的留枝条数量偏多)之间,枝梢长度多在30~80cm,枝梢粗度(离主干5cm处的粗度)0.6~1.2cm。可见,通过重回缩显著改善了树体结构,下一步将通过高接换种,树冠控制,以培养矮化的树形。 李锦松等《中国果菜》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