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森:男,1958年10月10日生,山东临沭县人,果树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及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现任园艺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博士、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园艺学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果树研究室主任,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副理事长及苹果分会常务理事,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果树重大课题及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果树学报》及《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等编辑委员会委员。
30 余年来,始终坚持水果种质资源挖掘、创制与利用这一稳定的研究方向,坚持将产业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解释问题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产业问题的科研定位,坚持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种质特异性的研究特色,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担当,矢志不渝;为此,30余年来就干了四件事:
一是积极将产业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863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及山东省水果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创建水果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基地2处,构建新疆红肉苹果与苹果品种杂种一代及回交一代或杂交二代分离群体40个,定植杂种实生苗4万余株;研究明确了新疆野苹果遗传多样性特征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和发育机理,编著全国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 5 部,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48篇,其中在《The Plant Journal》及《Planta》等SCI刊物发表40余篇,并应主编刘旭院士的邀请,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为《中国农业科学》创刊55周年主笔撰写发表了“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与提升实践”的专刊论文;
二是积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专利技术。提出了“功能型苹果”的概念及“宽行高干、行间生草、给草施肥、肥田养根”的现代果园管理理念,创建了杂交育种(孟德尔遗传)与芽变选种(表观遗传)优势互补、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苹果和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新品种及优异种质,研发了苹果和梨新品种配套高效栽培与深加工技术体系,目前已授权和申报发明专利37项,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审定的水果新品种20个及功能型(高类黄酮)苹果新品系10个,获植物新品种权5项;
三是积极将专利技术转化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生产力。组建了产、学、研、推有效衔接、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团队,并通过集成示范、技术培训及科普文章等多种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每年为基层科技人员培训授课10-15场次,尤其是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撰写发表了果农看得懂、用得上、能管用、接地气的“给果园小草一点阳光,苹果更灿烂”、“中国苹果产业节本增效关键技术Ⅰ:易着色功能型苹果新品种培育及无袋化栽培技术”、“中国苹果产业节本增效关键技术Ⅱ:现代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创建技术”及“中国苹果产业节本增效关键技术Ⅲ:果园生草地力培肥技术”等科普文章,有效推进了‘龙富’与‘山农红’苹果、‘山农酥’和‘新慈香’梨等新品种及其“三位一体的中国式苹果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法”和“果园种植长毛野豌豆的省力高效培肥地力法”等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四是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课堂教学资源及研究生试材培养创新人才。讲授《园艺植物育种学》及《果树种质资源学》等课程,培养博士17人,硕士42人,主持完成的“创新型果树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荣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被评为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